在鲁北农村,流传着一个父子当兵、为国尽力的故事。父亲和哥哥在部队站了几年岗,复员后回家务了农。母亲又把小儿子送到军营,盼望着他能学门技术,谁知部队分配他做机务兵擦飞机,他没有抱怨,他把青春的热情投入到科技练兵的实践中,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创造了我军陆军航空兵“八个第一”,成为“科技强军”号召下新型士兵的代表。他先后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4次受嘉奖,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他就是陆军航空兵某直升机团战士李洪涛。今年4月,他被评为“全军钻研科技知识岗位建功成才”青年标兵,受到军委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总参谋部近日授予他“科技练兵的好战士”称号。
1999年3月,李洪涛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学生们上了一堂直升机专业课,成为我军第一个在大学授课的战士。一个从未涉足过大学校门、刚刚步入直升机专业领域时间不长的战士,给从事航空理论学习的大学生讲课,在北航产生震动,学生、学者、教授闻讯赶来,挤满了阶梯教室。坐在讲台下的学生们面对讲台上身着绿军装、肩佩中士军衔的年轻战士,多少有点好奇,在这些骄傲的学子中,不少人是抱着审慎、观望的态度来听课的。当李洪涛刚刚把主要内容讲完时,一位男生便站起来提出了问题:“直升机飞行中主液压系统出现故障有哪几种情况?”李洪涛将“直升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图”画在了黑板上。他对图讲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答了问题。瞪大了眼睛的学生们对李洪涛快速、准确地画出原理图及深入浅出的讲解,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我国直升机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适存教授是在全世界航空领域第一个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王适存涡流理论”的创始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他的学生现在大多已成了知名教授、研究员,李洪涛一直希望能听王教授面教。谁知这位73岁高龄的老教授也注意到了这位不断在直升机权威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作者。今年春天,王适存带着助手专程来到陆航部队,非要见一见李洪涛不可,一见面,王教授大吃一惊,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军人竟如此年轻。李洪涛把自己平时科技练兵中积累下来的30多个专业技术难题提出来,一一向老教授请教,并谈了自己对一些课题的想法。从李洪涛所提的问题和所谈的见解中,老教授认定眼前这位小战士是一个很有钻研精神,酷爱直升机,很有潜力的年轻人,打心眼里喜欢。当部队领导介绍李洪涛科技练兵的事迹时,老教授更是深深地感动了,几次摘下眼镜,擦去泪花,感慨地说,我这一辈子追寻的就是科学强国之梦。从这个小战士身上,我感到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思想这样深入部队,学科技、用科技成为青年军人的理想追求;二是没想到我们的战士通过自学达到这样的水平;三是没想到我们解放军不仅能培养出像雷锋那样的伟大战士,而且也是一个科技大熔炉,能培养出像李洪涛这样的科技精兵。
采访中,许多人都夸李洪涛天资聪颖,李洪涛却给记者讲了一个冻疮和痱子的故事。1995年,陆航团接连出了两次直升机尾桨打地的事故,李洪涛想,要是给直升机尾桨装上一个控制设备,就可以增加安全飞行率。然而,研究直升机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要有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理论力学、飞行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材料学、飞机结构与控制、航空电子和燃烧理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对于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人来说,实在太难了。但李洪涛没有向困难低头,他一面补习功课,一面在飞机旁边对着实物计算数据,设计电路。部队驻地河南新乡的盛夏,天气异常闷热,李洪涛经常在战友熄灯后,打着手电改稿子,为了防止蚊虫的叮咬,他干脆穿上长衣长裤,只将脑袋和双手留在外面。没几天,全身上下就捂出了密密麻麻的痱子疼得发痒,痒得钻心,一身的痱子伴他度过了整整一个夏天。中原的冬季,哈气成霜,为了不影响战友们休息,他经常身穿棉大衣,到中队的水房,伏在小方凳上看书。冬天的寒冷,使他十个手指都长满了冻疮。有时画图时,一不小心碰破了冻疮,脓血顺着笔管往下滴,图纸上留下了斑斑脓渍血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多达28次的修改,李洪涛的论文《防止直升机尾桨打地的改进设想》终于完成了,并发表在《航空维修》杂志上。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曾经做为一句名言广为流传。但李洪涛的目标却很明确:当一个科技尖兵。
1999年3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李洪涛所在团直升机训练场。
只见李洪涛用红布蒙着双眼,正在现场表演“一口清”、“一笔成”、“一摸准”。
记者顺手拿起一个扳手,李洪涛立即说出它的名称、尺寸和用途,尤其令人佩服的是,画相当繁杂的“直升机冷气系统图”在他笔下只用了3分钟。部队领导向我们介绍说,李洪涛的刻苦精神令人感动,他现在对直升机上的的14个主要系统、174个常用部件、32个各类仪表、1826个参数“一口清”,对直升机上冷气等四个主系统75个分系统原理图“一笔成”,对200多种航材和108件机务维护工具“一摸准”。
取得这样的成绩到底付出了多少艰辛,只有李洪涛自己心里明白。李洪涛向我们展示了他摘抄剪贴的四大本外军资料,李洪涛己能辩认世界各国的直升机。采访期间,记者有意提到北约空袭南联盟的飞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A—10坦克攻击机时,李洪涛对其技术参数、性能及运用原则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1998年11月,李洪涛到北京开会。从未穿过皮鞋的李洪涛到驻地商场买了一双皮鞋,归队途中,他发现一家新华书店的书架上有一本《无线电电路图集》,为买这本书他己跑了8家书店,可李洪涛一摸口袋,才发现津贴己被他花光了。第二天一清早,他跑回商店好说歹说要求退鞋,女营业员终于被李洪涛感动了,便帮他退了鞋。李洪涛赶紧买回了那本心爱的书。
李洪涛每次出差到北京时,都忘不了到北京国家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上网,访问航空航天的有关站点。一次他从网上看到一张外军战斗机的图像资料,发现飞机的后视镜设计很有独到之处,由此联想到我们的直升机反光镜由于视角的限制,在编队飞行时不便于观察周围空间的背景,便重新设计,提出了直升机机头反光镜应用与改进的建议,并撰写了论文,被《航空维修》杂志发表。就这样,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他了解了世界发达国家直升机技术方面的许多新知识,获取了美、俄、英、法等外军30多种直升机的信息资料,科技练兵的视野更开阔了。
1998年7月李洪涛所在的部队接到紧急命令,要求该团紧急出动直升机,赶赴湖北抗洪抢险地段执行救援任务。军情紧急,李洪涛和战友们一道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了飞行前的各种机务准备。随着塔台指挥员预先开车指令的下达,三架直升机在夜暗中点火起动,马达轰鸣。这时,突然一架飞机发动机的辅助发动机出现了超过880度高温的异常情况,这是一个危险信号,这有可能造成飞机动力系统起火,飞行员不得不紧急停车,在场的机务攻关小组成员立即上来会诊,这个攻关小组成员都是具有大学学历,并且从事机务专业10年以上的工程师和资深机械师,李洪涛由于技术过硬,作为战士专家,也被吸收进来。在分析这部发动机超高温故障原因时,有的专家判断是供油调节系统方面的问题,李洪涛根据自己掌握的此类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平时积累的排故经验,认为热空气泄漏,也会导致超高温,建议先从发动机引气的导管处查起。果然,他们发现了供气管漏气的“病根”,李洪涛麻利地调整了几个关键处的部件,故障立即消失。直升机准时在零点腾空而起。
1998年9月,某战区进行作战演习,要求跟机的机械员要少而精。李洪涛作为一名战士技术骨干,再次随部队出征。正式演习开始那天,整装待发的20号机正在做起飞前的准备,驾驶员却意外地发现飞机发动机不能正常点火。距起飞时间只有20多分钟了,飞行员和机械师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机组人员按分工,对飞机起动电路、油路和各种仪表进行紧急排查,结果一切正常。这时李洪涛提出,肯定是电瓶容量不足、电压过低所致。他的话刚出口,立刻有人反对,刚才刚刚测过电压值,是正常的,李洪涛却坚信自己的判断。机组人员迅速更换了一部起动电瓶车,只听“轰”地一声,一次点火成功。
李洪涛练兵有一个特点,什么事都爱刨根问底,凡是碰到机务维护中的未知数,总是想办法弄清楚。他维护的直升机液压油路中有一个转换开关,说明书上没讲过,教员也说不清。就是这样一个在直升机的197个各类开关中并不起眼的小开关,引起了李洪涛的关注。他查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这方面的技术资料,结果说法各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有一架报废的飞机在航修厂,便把平时不允许拆卸的部分和平时难以观察到的东西看了个究竟,经过比较和分析,他发现这个开关是起着“断油”作用。但为什么要断油?他不得其解。他突然想到前不久看到的一个资料说,一架外军直升机在战场上空被轻武器击中,液压油全部漏光,造成机毁人亡。李洪涛把这件事与他一直思考的断油开关问题联系在一起琢磨,眼睛一亮,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个在平时没人注意的小开关,战时却大有用场,它是在飞机被地面火力袭击,油路被击穿时,紧急关闭液压油箱,从而维持液压操纵系统工作,保证飞机安全的一道“安全锁”,也是直升机野战生存的一把“救命锁”。今年开春,部队领导破例安排李洪涛以“战士专家”的身份与外国专家进行交流。外国专家听完李洪涛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后,深感震惊,连声说,我们的飞机在世界各地都有,从没有人看出这一“破绽”,中国陆军航空兵真是厉害。